一句「我以為你知道」的代價
那天早上你照著習慣,一邊啜著剛泡好的咖啡、一邊把新的任務口頭交代給你的下屬 A 和 B。你很確定自己講得很清楚了,甚至下午還稍微 follow 一下進度,兩人都點頭說沒問題,於是你便放心交給他們做,自己則繼續跑下一場會議。
結果三天後,你打開 B 傳來的初版設計圖,眉頭瞬間皺了起來,風格跟當初講的完全不對,功能也只做一半上去而已。你立刻找來 B 問進度,他卻一臉無辜地說:「我在等 A 確認規格啊。」
你整個滿頭問號:「等一下……那當初開會你們點頭到底是點什麼?」更詭異的是,這兩個人居然還異口同聲地回你「我以為對方知道阿。」
這種無聲的斷線看起來不吵不鬧,但卻能讓一個好好的專案從表面的平靜默默地向底層滑向崩壞。最糟的是它不會一次就爆,而是像一顆看不見的雪球,在團隊裡慢慢滾阿、滾阿的,等你察覺的時,常常已經擋不住了。
接下來我們回到這些「以為充分溝通過了、但其實根本沒對齊」的第一現場。一起來看看,那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沉默,是如何一點一點把團隊推向災難的邊緣...
那些沒說出口的內耗長什麼樣子
其實在現在職場裡,「溝通很重要」這個觀念已經很普及了,大家大部分也都認同這個說法。所以我幫助過的團隊裡頭最常見的溝通問題,其實都不是因為沒有溝通,而是溝通的內容不夠完整,或是沒有意識到某些沒想過的部分其實也需要溝通,結果產生了許多不必要的內耗。這種內耗,常會在以下幾種情境裡悄悄發生:
- 默默修正:
A 收到任務時,發現需求好像哪裡怪怪的,但他心想「可是如果我現在提,不就讓我看起來很笨嗎?」,於是A 只好自己額外加班設法搞清楚,沒人知道他其實痛苦的卡了兩天。 - 轉身吐槽:
會議一結束,B 就在茶水間低聲抱怨:「幹這工作量一定會爆阿」但一回到主管面前,卻還是笑笑地說「OK收到」。(然後心裡默默覺得錢真難賺) - 集體沉默:
任務執行一段時間後,大家漸漸感到案子的走向好像越來越奇怪了?但因為當初其他成員都說沒問題、於是自己也只好說沒問題。最後誰也不敢當第一個戳破泡泡的人,只能集體裝沒事,繼續推進下去。
這樣的事情一次兩次可能還無傷大雅,但當這些沉默堆疊起來,就可能會造成團隊士氣、產出品質與信任感的慢性流失了。
把大家的理解都擺到檯面上
如果想解決這種「說了也白說」的困境的話,去指責誰在哪時候沒聽懂已經於事無補了,反而我們當下要做的是要設法營造一個能說實話的空間。這時候,5W1H 與 推論階梯 是非常好用的工具,但重點不是要照表操課,而是透過它們,把每個人腦中的預設給一一釐清出來。
首先我們要我們要創造出安全感,開場就明說:「今天的會議不是要來抓誰出錯的,我們只是要一起找出為什麼大家認知不一樣。」
5W1H
接著,再利用 5W1H 來抽絲剝繭,引導大家依序回答:
- 誰(Who) 參與任務?
- 什麼(What) 是大家各自理解的任務內容?
- 何時與何地(When / Where) 要完成?
- 為什麼(Why) 這件事重要?
- 怎麼做(How) 是彼此的預設流程?
這裡重點是,如果有人講錯了不要急著去糾正,先讓每個人都有機會講出他腦中所理解的情況,接著把所有人的理解都條列出來後,才能與正確的答案進行對照。在對照之後,是那些環節發生認知錯誤就很一目瞭然了。
用推論階梯還原「我以為」的過程
涉及到這些錯誤的成員可能會感到不安與緊張,這時我們不能去追究他們的責任,而是要找出是要找出是那些因素導致了產生認知上的錯誤。
可以請每個人用這樣的句式來描述:「我看到……,所以我以為……」這樣的練習看似很簡單,卻經常可以直接揭露出產生認知落差的關鍵時點。在所有人的「假設」都被擺到檯面上後,我們才有機會真正對焦、並且找出讓大家產生誤解的癥結點。
延伸閱讀:
為什麼我們總認為是自己才是對的?來看看我們的大腦爬上的那座推論階梯吧
能夠活用 5W1H 的人其實不多?用得好的人,可讓規劃能力大幅提升、還能快速掌握關鍵重點!
從釋放壓力開始,重新逐步對齊目標
接下來,為了讓共識不是說說而已,我會帶著團隊做以下四件事:
- 釋放壓力:讓每個人用一句話描述此刻感受,例如:「我覺得有點緊張」、「我還是不太確定方向」…… 這裡不求深入,只是給大家一個短暫抒發情緒壓力的機會。
- 澄清認知:大家情緒稍微放鬆之後,請每個人各自把目前對任務最新的理解寫出來,放上白板或 Miro (或任何心智圖、筆記工具都可),一起看見差異,而不是憑印象討論。
- 建立共識:根據需求與優先順序,逐項確認現在的版本是什麼、為什麼是這樣,有誰還需要補什麼資訊?
- 明確承諾:把對齊後的任務、負責人、驗收標準、截止時間都寫下來、公開,讓大家知道該往哪裡走。
平時就能降低內耗的習慣養成
當然,不是每次都要搞成這樣的大會議,而且動不動要開這樣的會成本也很高。理想的狀況下,我們應該要盡量降低發生這種風險的機率,在平時就可以透過幾個小動作,讓團隊習慣把「說開來」變成日常的一部份。
會議結尾留 2 分鐘問大家「你還有什麼不確定的?」
不一定都每次要有人講才行,但習慣漸漸建立後,能夠給真的卡住的人願意開口的機會。
口頭講完的事,用筆記工具再當面確認一次
在取得共識的當下,就把「我以為」變成「我看到」,確保雙方有一致的理解。
用紅黃綠貼紙標情緒狀態
比如綠=正常、黃=焦躁、紅=遇到難題...等。這樣一早站會前,主管就能立刻看出誰需要支援。
別讓沉默成為最貴的成本
專案會出問題,有時候常常不是因為誰偷懶了,而是因為該說的話沒被說出來、該釐清的誤會沒被釐清導致的。當你下次又聽到「我以為你知道」時,先別急著翻白眼或開罵,不妨停下來照著這篇的步驟走一輪看看,也許能讓團隊溝通更透明、減少誤會,一起找出真正的問題所在,更有效率地完成任務唷。